我们的服务已触达
全国60多个省市地区站点地图
×行业案例
逾半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 制造业灵活用工规模逐年扩大
广东好百年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制造业企业近七成在使用灵活用工
2021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聚焦“多元化用工的效率、灵活性与合规性”,对灵活用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不同灵活用工类型的差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推动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的良性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指引。研究分析指出,制造业中灵活用工普及程度最高,近七成企业正在使用灵活用工。传统服务业约63%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现代服务业该比例约56%。
制造业灵活用工普及度高,在岗位方面,制造业灵活用工主要集中于一线普通工人岗位,如一线生产工人;其次为技术工人岗位,如钳工、电工等。
分析指出,制造业灵活用工特点鲜明:第一,岗位需求多集中于技能要求相对单一的一线普通岗。第二,受产品特点或买方市场影响,用工往往有淡旺季之别。譬如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小商品制造企业往往受其订单方淡旺季销量影响;以内销为主的商品制造企业则受国内购物节影响;如空调、电暖气制造企业则受使用季节的影响。第三,岗位之间协作性强。
逾半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 专家建议重点推进大城市户籍改革
灵活就业情况将决定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程度。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团队发布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研究数据显示,灵活就业用工天数、在职人数、薪金等均呈现较强的季节趋势。中国的流动人口连续增长,学界长期呼吁提供公平的市民化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流动人口达到38467万人,相当于不到4个中国人就有1人是流动人口。与此同时,制造业灵活用工规模在扩大。“这提醒我们下阶段户籍制度改革和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中,必须把工作推进的重点放在一些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型城市。”陆铭说。
灵活就业季度趋势明显,应关注最低工资影响
该研究基于制造业周月薪发薪数据,主要针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流水线工人。陆铭分析,此类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年龄结构偏年轻化。目前看,制造业领域的灵活用工已经呈现较为明显的季度趋势。
上海大学讲师向宽虎介绍,灵活就业的用工天数和在职人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淡季和旺季:每年的1-7月为求职和用工的淡季;从8月开始,求职人数和用工数量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旺季会持续到每年12月。
他介绍,制造业灵活就业的计薪单位是按工作小时的单位来进行计薪,这可以适应订单式的制造业生产模式。用工价格也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总体而言,每年的4-7月工价较低,其他月份相对较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邢春冰关注到一组数据:2021年8月昆山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22元,同期当地灵活用工工资约为23.5元。两者较为接近。“通常讲最低工资,大多数人的最低工资水平通过月薪来制定或者发放,我们更多时候关注的是月最低工资水平。对于灵活用工而言,他们的薪水往往以小时来计的。”邢春冰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最低工资对灵活用工就业的影响。
灵活就业范围扩大,对制造业关注应加大
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是,灵活用工正在进入各个领域,当前对灵活就业的关注多集中于服务业,对制造业关注较少。向宽虎表示,“制造业本身在发展,制造业在灵活用工上面用的人更多。”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针对制造业灵活用工规模扩大的现状,陆铭分析,一方面是因为不同企业有订单波动,不同企业之间灵活用工可以有效调节不同企业的订单需求来相互补充。随着消费品个性化需求增多,订单呈现小量化、短期化特征,不同企业订单周期的差异也需要企业相互配合来调整灵活用工。
“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灵活用工可较好应对订单短期变化”,陆铭说,这有利于一部分订单波动较大的制造业企业保持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公共政策尚滞后,超大城市户籍改革成重点
随着灵活就业在各用工领域扩大,公共政策尚存滞后。“今天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柔性非常强,但我们传统的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充分关注新的就业形式。”陆铭认为,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大量劳动力人口处在流动状态,大城市更为明显,这些劳动者没有当地户籍,在工作服务方面没有很好融入城市。
从未来趋势看,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就业将集中在大城市。陆铭说,“这提醒我们下阶段户籍制度改革和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中,必须把工作推进的重点放在一些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型城市。”
现状分析 · 灵工规划 · 效益展望 · 落地实施
全国热线
400-0880-104